水文化建设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机关党建 > 水文化建设
以水造景,再现清水蜿蜒
发布日期:2016-06-29      来源:市水务局    [字号: ]     订阅

——广东省佛山市盘活水资源建设水文化、水生态、水文明

    佛山水网纵横交织,河涌四通八达,其中内河涌约2800条,总长超5000公里。密布的水网是岭南水乡文化的源头之一,也是城市发展的命脉。面对城市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及人类环境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佛山通过将治水理念融入城市建设规划,让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及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等环节之中,为实现城市与水相生相依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示范区调研的启示

    2014年4月,佛山市政府、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实地考察大同文嬴湖、武汉“两江四岸”江滩治理项目,深深为大同自然秀丽的江南风光及武汉独具个性魅力的滨江景观所折服。虽然两地的水生态规划建设各具特色,但在理念上却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坚持“生态性、景观性和功能性的有机融合”,坚持“入则自然,出则繁华”。这对长久以来在用水、管水、治水方面倚重工程治理,过分强调水的功能属性而忽视其文化属性的思维定势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突破。除此以外,两地政府均邀请全国知名专业机构参与到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中,并通过连续的投入,真正做到规划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化和精细化,有效避免了粗放管理和零敲碎打等弊病。同时,两地还对当地历史文化、风俗民情进行深入挖掘,并将水环境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推出特色旅游产品扩大旅游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地在综合治理、生态治理和文化治理方面的新思路、新方法,对我市今后进一步开展水系岸线生态化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水生态建设五部曲

    虽然大同、武汉在水生态建设上的成功经验值得参考,但若想打造出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岭南水乡,就必须立足佛山实际,像鲁迅先生所说:“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佛山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水系河网发达,要做好我市1500多公里水系岸线的生态治理并非易事。我市通过唱响“水生态建设五部曲”,积极研究生态、景观治理模式,努力开展生态堤岸设计,建设城市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    

    一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及其考核制度。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相关决定,我市积极落实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建设科学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体系,确保完成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目标任务,出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暂行办法》,市水务局牵头负责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负责考核工作的综合协调和日常事务,已连续三年组织对各区人民政府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包括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用水效率控制指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等水资源“三条红线”重要指标完成情况,水资源配置、用水效率管理、水资源保护和相关配套政策及制度建设、贯彻等情况,以及公众对水资源管理、节约与保护工作的满意度。

    二是推进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工程等民生水务工程建设。各区均大力度推进水生态文明的建设,禅城汾江河北岸整治工程、南海官山河道整治工程、顺德南沙围堤围整治工程、高明杨和灌区改造、三水大埗塘电排站重建工程等13个项目,投资6.48亿元,纳入佛山市民生实事重点推进落实。其中,南沙围堤围整治工程、曾滘闸站工程共2项工程已经完工;汾江河北岸整治工程、狮山镇佛山大堤货场段达标加固工程、勒流扶闾北电排站扩建等9项工程处于施工阶段;其他项目正在密锣紧鼓开展前期工作。

    三是加快城乡饮水安全和供水一体化工作。第二水源工程建设关系我市中心区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为加快推进第二水源工程建设,市水务局将协同市国资委、市发改局,按照市政府处理意见,抓紧与有关区政府协商确定第二水源项目运营模式,督促有关供水项目的上马。进一步落实村村通自来水工作,已落实铺设自来水供水管网工程项目建设资金1350万元,解决高明明城镇苗村垃圾填埋场周边22个自然村、约6000居民的饮用水问题,已于3月底竣工。

    四是大力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每年全市均广泛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宣传活动。今年,我市紧密围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在水日、水周期间举办了“贴近民生 走进水务”——纪念2014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系列宣传活动,通过电台户外直播、水生态环境现场视察、报纸专版宣传、水质监测机构参观等多种形式,加大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外宣传效果。

    五是加快制定和落实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规范政策指引。推进完成《佛山市水务管理办法》的编制任务,年底前完成市委交办的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研究制定和下发河道河涌湖泊岸线整治固化、美化、绿化建设指导性文件,力争在珠三角九年大跨越期间整治一遍,建设一批上档次的水生态、水文明、水景观,打造河道、河岸、湖景亮点工程,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水清水活的试点区

    为了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模式,在省、市的统一部署下,各区纷纷根据本区实际,结合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对试点区域开展综合治理和景观建设。

    《中国水利报》第3502期第一版刊登了一张丰收涌整治后的照片。图中,岸边绿树与碧水倒影在水面两手相牵,别有一番韵味。曾几何时,丰收涌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清转黑,变成居民眼中的“臭水沟”。为了寻回它最初的面孔,禅城区紧扣城市升级,努力开发河涌的排涝、截污、景观、休闲、娱乐、水生态等功能,并对丰收涌中长约0.96公里的河段作为示范段进行高标准整治,打造成集景观、休闲、娱乐一体的滨水景观带。立在示范段路口的石碑上“回归水生态”这五大红色大字,无时无刻不在向社会宣示着水生态建设的任务与目标,禅城区在下一阶段准备继续往上游整治,力争把丰收涌打造成禅城区内河涌整治的精品,成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假如说丰收涌整治是以再现清水为要务,那南海区的千灯湖工程则是以水活、景美、岸绿为亮点。千灯湖二期工程最让人称道的地方是这里的活水系统。除了在一期的基础上扩大公园的休闲空间,而且还结合碧水蓝天工程,即佛山涌岸线整治、一环东涌、旧佛平涌综合整治三项工程,通过一环东涌工程将东平河平洲水道的水引入内河涌体系,再通过旧佛平公路涌与千灯湖水系相连,最终通向佛山水道,让千灯湖成了一个“活水湖”。如今,千灯湖还在继续北拓,计划与汾江河连通,成为南海中心城区的穿城河流。工程全面完工后,中心城区将实现河涌水清、水畅、水活,同时还能解决内涝问题,提升环境品味,并通过改善环境为招商引资创造有利条件。

    除了丰收涌与千灯湖,在依水而建的佛山新城滨河景观带,由长约8公里的滨河片区改造成的城市公园林荫密布、繁花盛开。这里有碧水长流广场、浪花平台、五彩梯田、樱花台等,是百姓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南海区里水镇则提出打造产城人融合的“梦里水乡”,并陆续启动“三河六岸”岸线景观改造提升工程,采取公园化战略、美村计划等系列举措,让水乡味道越来越浓,吸引游客参观游览。而在顺德区杏坛镇北端的逢简水乡,绕村居水道超过10公里,辖区水道有28公里。其中水道曲折迂回,岭南古村格局犹存,石板古道纵横,好一派诗情画意。

    以水造景,是为了实现城市升级,让城市的面貌重返自然、回归生态,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百姓。再现清水、活水,不仅仅为了舒心的一眼,还为了安全、为了健康,为了塑造一个宜居之城供百姓安居乐业。今后,佛山将继续研究并尽快出台全市河道河涌湖泊岸线整治固化、绿化、美化建设指导性文件,同时力争在城市三年升级期间建成一批特色水景观,以最大限度惠及百姓。